
三跑及大嶼山一帶填海,勢破壞中華白海豚的生境。資料圖片
2014-09-15 蘋果日報
【本報訊】第三條跑道除了是香港史上最貴的基建項目,更可能成為日後大嶼山各項發展的阻力。根據機管局環評報告,即使假設香港達成2020年的減排目標,多個機場鄰近地區的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都已極為接近法定水平上限。有環團估計,日後要展開的中部水域人工島、東涌填海等,都極難闖過空氣質素這一關。
政府近年銳意發展大嶼山,提出多項填海措施,如東涌市東部填海120公頃作拓展新市鎮之用、小蠔灣或填海近100公頃、欣澳填海60至100公頃建造商業娛樂設施、中部水域又擬在交椅洲一帶造人工島。當局曾表示正進行策略性環評研究,評估整個西部水域及大嶼山等地方的環境承載力,年底會整合數據提交報告。
鄰區二氧化氮濃度極高
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陳錦卓指出,機管局在環評報告內,即使極為樂觀地假設香港在2020年達至減排目標,但各鄰近地區如東涌、沙螺灣、屯門及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等,其年均二氧化氮濃度,已極接近法定的空氣質素指標上限的每立方米40微克。以屯門監測站為例,機管局推算新跑道落成後,其年均二氧化氮濃度每立方米已達38微克,人工島口岸則達39微克,沙螺灣則達至36微克,東涌也會錄得33微克。
陳表示,二氧化氮來源主要是周邊環境的排放,如汽車排放等,「若果第時仲有其他項目要上馬,成個大嶼山空氣承載力係咪負荷到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