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三跑」環評能過關嗎?

2014-08-04 信報財經新聞 A18
為建機場第三條跑道( 下稱「三跑」),「機管局」斥巨資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馬上就要提交環境諮詢委員會討論,若能過關,又自資興建的話,就海闊天空,可以馬上動工(若要問立法會撥款的話,則作別論)。「三跑」環評能否通過環諮會,「機管局」可說獨力難支,很大程度視乎政府的取態。

過去差不多十年,香港機場管理局大力倡議擴建第三條跑道,研究報告一個接一個,即2006 年發表的《香港國際機場2025》、2011年發表的《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全是建議盡快興建「三跑」。機管局的報告認為香港國際機場的兩條跑道將近飽和(「2025報告」說2015年飽和、「2030報告」指2017年飽和),不擴建「三跑」,將對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不過,社會上對是否興建「三跑」還有許多意見,那是不爭的事實。

技術備忘是否做到

筆者曾在《信報》發表三篇長文,提出十問和指出十謬誤。對於不同意見,政府就以民調結果壓下,即過半人贊成建「三跑」,政府就連成本效益測試也不做,運房局於2012年3月原則上接納機管局建議,機管局於同年5 月啟動環評程序,向環保署申請進行環評研究,環保署8月批示環評研究概要,機管局正式進行環評研究。2014年6月完成報告,提交環保署,向公眾展示,8月中環境諮詢委員會將正式審議,環保署署長將會參考環諮會的建議,作最終裁決。筆者身為環諮會成員,嘗試分析這份環評應否或能否過關。

審核環評報告本身是一個科學論證過程,不涉及個人喜好或政治考量,完全是根據事實和科學方法作判斷。審核的目的是要確保環評研究是根據研究概要而進行,同時亦符合技術備忘錄的要求。

研究概要規限研究範圍,一般包括項目對各項環境生態可能造成的破壞,以至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和古蹟的破壞,公眾若認為研究範圍有疏漏,可向環保署提出意見,把疏漏的納入研究概要。技術備忘錄界定研究的參數和方法,亦清楚說明審核報告的準則。備忘錄由環保署在有需要時作修訂,公眾無從參與。

「三跑」環評報告共二十章,每一章即回應研究概要的要求,單看大標題,無論空氣、水、噪音、廢物、生態、漁產、生境、古蹟、以至人體健康影響,全都涵蓋,可說是依足概要進行。不過,審核環評報告,不可能單看標題,內容是否都合情合理、能否符合技術備忘錄的要求,至為關鍵。技術備忘錄對環評報告有幾點至為重要的要求,即研究方法是否按規定的準則?採取的假設是否妥善充足?是否已評估及確定所建議的緩解措施的可行性、實用性、時間編排和效用?

海豚生存空間被毀

近月來,「三跑」環評最多討論的是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牠是環保團體最為關注的生態。由機管局建議「三跑」開始,環團一直提出關切,要求機管局落實有效的保育措施。中華白海豚屬瀕危物種,特區政府於1997年訂為回歸吉祥物而為人所知,觀豚更成為市民和遊客的旅遊選擇。1998年機場搬到赤鱲角後,白海豚的數量不斷下跌,實在令人心酸。

近年機管局營運機場往深圳的快速船,更令海豚承面對遭到撞死的風險。機管局在環評報告中亦承認快船對海豚的生存威脅,但只建議在環評報告通過後,以至「三跑」完工時,才會採取措施,稍為更改航道,減低對海豚的致命威脅。這一緩解措施的實用性、時間編排和效用,能否滿足技術備忘錄的要求,機管局有必要拿出科學證據,解釋清楚。

同樣需要解釋清楚的是,另一項更具爭議的援解措施,即在「三跑」建成後,才成立一個海岸公園,其可行性、實用性、時間編排和效用都備受質疑。首先,現時的海岸公園是由漁護署負責,機管局能否發展和管理所建議的海岸公園?可行性是一大疑問,只有政府才可解答。

其次,海豚在施工期間損失超一千多公頃的活動空間,將會被迫流徙,會否在「三跑」建成後回流?那不是「專家相信」就可作為證據,如果沒有科學證據,所謂「專家相信」只是一種期望,期望白海豚在蒼茫大海中,流離浪盪最少五年,還要堅韌地維持生命,最後重回故海!若此,相信在任何法院都不可能判定這建議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再者,施工期間不採取任何緩解措施,避免或減輕對白海豚的影響,機管局必須有科學論據,說明已考慮各種各樣的方法,而無一可行。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考慮,若環評可以容許工程倡議人在施工期間不採取有效的緩解措施,而破壞主要的生態,將會造成很惡劣的先例。

環保團體建議可在南大嶼下端設立海豚避難所,但這都不是機管局力所能及的,就算機管局出錢,沒有政府的批准或授權,還是死路一條。

增加跑道反可「減排」

「三跑」環評除了備受關注的白海豚外,當然還有其他關切,廢氣和噪音肯定是其中兩項。建「三跑」將會大大增加飛機的升降量,由現時每年約三十七萬架次增至2030 年的約六十萬架次,增幅約六成。以常理推斷,廢氣和噪音的排放都會增加,現時受影響的居民將會更慘。不過,常理與環評的結論背道而馳,「三跑」建成後,空氣質素將更好,噪音會更低。要理解這現象,得要追尋環評所採取的假設是否妥善充足,即是否符合技術備忘錄的這項要求?

「三跑」環評的一個大膽假設是,廣東省和港府就減排的協議將無比成功,整個珠江三角地區的空氣質素都會大為改善。就算「三跑」會增加排放,空氣質素都不會超標。這假設根本就是把兩地政府的誠信都賠上,若環保署長接受這個假設是妥善充足的話,「三跑」減排達標就不是機管局可能承擔的責任,那是政府的負任。而全港其他增建的設施都因環保署長的決定而「受益」,如新電廠就可能不用減排。

至於噪音,「三跑」環評的結論是受影響的居民會減少,因為在深夜時,飛機會用「三跑」,不會用最接近民居的南跑道,而且飛行航道也改為向南而遠離民居。

不過,機管局必須解釋,將來如果「三跑」也飽和,那麼,還可以在深夜不用南跑道嗎?究竟,這緩解措施可維持多久?

當然,許多人還質疑「三跑」是否有其需要,但環評條例是不涵蓋審議項目是否「需要」。根據機管局的說法,2011年的諮詢有超過70%仙的人同意建「三跑」,需求問題早已解決。不過,環評條例確有要求項目倡議人要用一切可行的方法,避免對環境生態的破壞,機管局也得解釋是否沒有其他可行方法滿足需求,而非建「三跑」不可。

「三跑」環評能否通過環諮會,當然要視乎機管局有否誠意,避免對環境生態的破壞,或提供有效的緩解措施,減輕破壞,以滿足技術備忘錄的要求,但諸多方法,都超出機管局能力。

六百五十公頃填海、近乎二千億元的工程,沒有政府的承擔,根本是天方夜譚。如果負責的運房局還是藏頭露尾,站在台後,不願承擔,那通過環評的機會很微。

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副教授

熊永達

原文連結: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4078&cat_id=6&title_id=70316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