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6 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
香港最近黑影處處。新機場擴建計劃,就是一例。談擴建,推銷最落力的是機場管理局的幾個要員;至於全資擁有機管局的香港政府,只作壁上觀,一直置身事外。卻其實,政府才是擴建計劃背後的操盤大黑影,可惜至今仍未有人把它抽出來,好好放到陽光下檢視其應有的角色。
空氣污染勢增 恐阻其他基建
試舉空氣污染為例,便能說明政府的角色何等關鍵。攤開機管局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的空氣質素報告,當中提及,保障公眾健康的「空氣質素指標」(AQO)收緊後,擴建計劃將超出AQO的法定水平,意味計劃或無法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的法定程序,導致工程觸礁。即使有辦法闖過環評一關,區內的空氣污染物大幅增高,仍然會直接影響區內接下來其他基建通過環評的勝數。
環評制度,會計算發展項目的累積污染影響。這個機制的用意,是確保有關項目不超逾污染標準的同時,在計入區內其他已獲批准環評項目的污染物總量後,不會超過環境負荷。
可以預見,一旦機場第三跑道成功上馬,區內接下來的焚化爐、物流園、東涌擴展計劃,甚至迪士尼第二期工程的環評,都可能因為要計入機場、港珠澳大橋累計產生的空氣污染物,最終過不了關。
將軍澳堆填區規劃 前車可鑑
長篇大論一輪,希望不會讓看官覺得,環保就是「阻住地球轉」。在機場擴建計劃的辯論中,政府一直迴避把關角色,守住可持續發展這個關口。就是說,當局多年前便明知北大嶼山會有多項大型基建發展,卻不曾未雨綢繆,先進行類似「策略性環境影響評估」,宏觀評量區內的整體環境負荷,以利掌握可供發展的空間。
這種分析的好處,是提早發現多項工程累積致環境生態的風險,以便政府提出相應的策略建議,包括否決部分項目出台、縮減項目規模,或把計劃遷離區外。這樣既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緩和引發社區矛盾,兼且能協調項目發展,避免造成剝奪後來者發展的矛盾。而這樣的守門工作,並非機管局的任務——它徹頭徹尾,是政府的責任和角色。
前車可鑑,將軍澳明明有堆填區,政府仍然批准在垃圾崗比鄰興建大型屋苑,就是最佳的錯誤示範。未來東涌的人口會大增一倍至22萬人,政府卻打算容許基建項目肆意上馬,是否就愛搬石頭和自己的腳趾過不去?
策略性環評 獨缺北大嶼山
可惜的是,對於北大嶼山排山倒海的發展,政府未曾進行類以的策略性評估。雖然曾在2004年推出《北大嶼山概念規劃》,但當中亦沒有機場擴建項目,無法全面反映現況。諷刺的是,發展規模差幾截的「安達臣道發展計劃」(1999年)、「將軍澳進一步發展可行性研究」(2005年)和「啟德發展計劃」(2009年)尚且完成了策略性環評研究(http://www.epd.gov.hk/epd/SEA/big5/interactive/p20800.html),獨缺北大嶼山。這是政府故意的嗎?
機管局提擴建發展,自然首要考慮自身利益。但對於香港政府而言,好應該從更廣闊的視野,兼顧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我很懷疑,機管局內三位政府代表——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和民航處處長羅崇文,當中有哪位曾在董事會上為環保發聲?還是抑或寧願做其鬼影,躲到深深暗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