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警覺 : 興建赤鱲角機場陸上生態補償計劃

無論是諮詢文件及諮詢論壇,機管局均曾表示興建第三條跑道帶來的環境問題,可透過研究利用緩解及補償措施,要衡量這些措施是否靈丹妙藥,不妨參考九十年代興建赤鱲角機場時的環評報告。長春社留意到當年報告內建議的部分措施,成效未如理想,質疑所謂的緩解及補償措施,究竟對環境保育有多大功能。


面積逾290公頃赤鱲角島可算是珍貴的生態寶庫,這裏有本地特有品種盧文氏樹蛙,曾錄得101種雀鳥,而島上的紅樹林有很多成熟的木欖,是木欖的重要種源地(seedling site),也有次生林和淡水濕地。1991年雖然仍未有法定環評條例,但這項龐大的機場基建項目,亦有就工程對環境影響進行評估,並建議了多項補償措施。


1.  紅樹林
環評報告建議在大澳補種紅樹,然而計劃因地界問題及需要配合大澳船隻碇泊區工程,漁護署要到零六年才開始種植紅樹,費用由機管局和政府共同承擔。

赤鱲角和北大嶼山因新機場核心工程損失了七公頃紅樹林,因此在碇泊區南部的廢鹽田劃出十一公頃種植紅樹。廢鹽田改建後實際面積為十二公頃,但紅樹所種的面積只有五公頃。而相對其他紅樹,木欖的生長情況並不理想,與零七年相比並無顯著分別。無論從數字或生態功能來看,整個補償計劃似乎仍未達標。






試對比零七年(左圖)及一一年(右圖),發現木欖沒有顯著分別



2.  次生林
機場核心計劃使赤鱲角和北大嶼山失去的二十公頃屬雀鳥生境的次生林。環評建議在北大嶼山重造連貫的林地,作為雀鳥的棲息地,項目由機管局出資。漁護署在九三年開始在東涌東部種植六十公頃林木,到九七年初步完成。九八年二月,一份當年環評研究的進度報告顯示,樹木的平均存活率只有約五成。


一個植林區上找到的黧蒴錐
植林計劃距今十年多,另一植林區的樹木仍不多,只有草被

我們到達當年建議的幾個植林區,發現不少山坡仍為草被覆蓋,樹木餘下的物種以石筆木及黧蒴錐為主,不過它們結出的果實為堅果而非漿果,較難吸引雀鳥覓食。在另一個植林區上,我們亦找到蒲桃,翻查文件發現蒲桃並非當年植林時選擇的品種,然而蒲桃乃具入侵性物種,威脅原地植物生長。容許蒲桃繼續在植林區生長,不利生物多樣性,整個植林計劃的後期樹木管理,會否流於粗疏?


3.  淡水濕地
至於研究如何保育淡水濕地,九六年的研究報告內曾建議把全港十六個地點劃入郊野公園範圍內或劃作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不過試留意九七後新加的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的淡水濕地,只有沙螺洞一個,而新增的郊野公園只有龍虎山和北大嶼山 (擴建部分)兩個,兩者更以林地為主。如果當年計劃順利進行,也許大家不會親歷近年新界鄉郊一些淡水濕地如深涌、鹿頸等遭無情破壞。

以前的緩解及補償措施尚且乏善足陳,今日再以同樣手段解決環境問題,難以服眾。機管局應以事實、理據說服公眾先交出一籃子改善環境方案,解釋如何確保環境不會因機場擴建而受破壞,否則「舊債未還,新債免問」。

《綠色警覺》由長春社出版,每期均以專題形式討論及回應環境保育問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