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要「經濟壓倒一切」地興建第三條跑道?



(此文章刊登於 2011年 6月 18日 的香港經濟日報)

當機管局拋出興建第三條跑道的方案後,航空業界、運輸界及旅遊業界等即時大力支持是可以預見的。但是在歡呼背後,「環保觸覺」希望每位市民仔細想清楚香港是否真的非建第三條跑道不可,畢竟其環境影響將由每一位香港人承受的;建築費是由每一位納稅人負的。


航空業界及政府的論調不外乎是飛機升降量即將飽和,若不擴建,勢將削弱本港在區內航空業的競爭力,繼而制約旅遊業,香港的經濟發展將裹足不前等等。


但事情總有兩面的,機管局的咨詢文件又有沒有完整地反映興建第三條跑道為香港帶來的弊端?




作為環保團體,我們特別關心發展項目將為本港環境帶來怎麼樣的衝擊,我們關注的不是某業界能得到多少的經濟效益,而是衡量整體社會需要承擔的環境代價有多大。香港的人均碳排放量已屬發達國家水平,可是特區政府還是選擇躲在中國背後,僅僅願意承擔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責任。事實上,香港的生態足印已高達4地球資源公頃 (對比地球實際只有1.8公頃承載力)。作為全球公民,我們理應在討論如何減少香港對生態及資源的苛索,如今卻反其道而行,正在計劃增排和繼續對生態環境進行破壞!



咨詢文件鉅細無遺地計算新機場可為香港帶來如何龐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又有沒有計算過社會為此將負出的環境代價,包括潔淨空氣、噪音、生態破壞、能源消耗以致增加溫室氣體對全體香港人的社會成本又有多大?儘管咨詢文件內輕描談寫地提出該項目對環境的影響輕微,但輕微即是多少?觀乎全盤數字只重點推銷經濟效益,卻不談損失數字,其結論將絕對是誤導性的。



必須指出的是,整個興建第三條跑道是建基於2017年機場的承載量將飽和,我們認為這種經濟發展觀是非常危險的,試想想:如果以有關當局所提供的航班複合年增長率3.2%, 則可計算出只需22年航班量便會增長一倍,如果以現時機場設施於2017年飽和的話,那麼以簡單的算術計算,只要到2039年, 不要說有三條跑道, 就算是有第四條跑道都已經不敷應用!只消廿多年一個世代都沒有的時間,我們的機場便需要擴容一倍,難道每隔十多年,香港人便要思考一次該不該多建一條跑道?當局只說第三條跑道能夠滿足到2030年左右的需求,那麼到2030年之後又怎樣?香港是否要永無止境地興建以滿足需求?節能減排是否已淪為一紙空談?



因此,「環保觸覺」認為本港的經濟發展不能再重複過往單靠犧牲生態環境以換取自欺欺人的GDP增長模式。以往各環團已經提過以建築物節能改造、市區及天台綠化、增加基建以支援步行及單車使用者、支援綠色科研和產品市場化、發展有機產業及生態旅遊、扶助回收業及循環再造業、建設綜合廢物處理設施等等以作為香港的經濟新發展動力,而特首於數年前亦曾提出把香港打造成珠三角的低碳城市,倘若為與珠三角其他城市不斷競爭而各自增加跑道數目,實與「低碳城市」的理念背道而馳。



究竟香港今後需要怎麼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



環保觸覺副主席

黎名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